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小暑有三候,一候温风至:凉风消散,热浪滚滚。二候蟋蟀居宇:蟋蟀逃离田野,躲进屋檐避暑。三候鹰始鸷:老鹰因地面炙热,选择高空翱翔。
小暑标志着盛夏正式登场,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热同期,形成“上蒸下煮”的湿热环境。中医认为,小暑后进入三伏天,阳气达到鼎盛,但地底阴气已萌动,形成“外热内寒”的特殊格局。湿热交织易侵袭人体,导致阳浮于表,脾虚心旺,常会出现阳气外浮(盛夏阳气外泄,体表毛孔张开,汗液增多,易耗气伤津,出现疲倦、乏力)、脾虚湿困(运化功能减弱,导致食欲缺乏、腹胀、腹泻)、心火亢盛(夏季对应心,高温易引发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问题。
饮食养生
1.核心原则清补:以甘凉、甘寒食物为主,避免肥甘厚味加重湿热。健脾:增强脾胃运化,祛除湿邪。养心:红色食物入心,辅以苦味清心火。
2.推荐食物:主食类:绿豆、薏米、赤小豆、粳米(荷叶粥)。蔬菜类:冬瓜、丝瓜、苦瓜、藕(生津清热)、山药(健脾)。水果类:西瓜、梨(适量,防寒凉伤脾)。药食同源:莲子(养心安神)、百合(润肺清心)、茯苓(利水渗湿)。
3.推荐药膳:(1)荷叶莲子老鸭汤原料:干荷叶1张,老鸭600g,莲子50g,瘦肉丁50g,冬笋丁50g,姜片、盐适量。做法:荷叶泡软,老鸭腌制后炸至金黄;瘦肉丁、冬笋丁炒香,填入鸭肚;荷叶包裹鸭子,蒸1~2小时,加盐调味。功效:清热解暑、益气和胃,适合暑热烦渴、脾虚食少者。(2)绿豆百合鸽子汤原料:鸽子1只,绿豆100g,百合20g,莲子20g,无花果20g,姜片。做法:鸽子焯水后与所有材料炖煮2小时,加盐调味。功效:清热消暑、健脾养心,改善失眠、心悸。(3)山楂麦芽饮原料:山楂15g,生麦芽30g,太子参15g,竹叶10g。做法:煮沸后浸泡15分钟,代茶饮。功效:益气清心、健脾消滞,缓解暑热食欲缺乏。
起居调养
睡子午觉:晚10~11点入睡,午睡10~20分钟,养阴护阳。避寒就温:空调温度≥26℃,避免直吹颈部、后心,防寒邪入侵。
运动调养
晨练为宜: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缓和运动,避免大汗淋漓。
情志调养
静心宁神:通过冥想、书法、听轻音乐平复烦躁情绪。
中医外治法
穴位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可宁心安神、缓解心悸;足三里(膝眼下3寸),可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艾灸/三伏贴:初伏期间艾灸关元、气海,或贴敷天突、膻中,温阳驱寒。
小暑养生需顺应“阳盛于外,阴伏于内”的节气特点,通过饮食清补、起居有节、运动适度、情志平和,以及药膳与外治法的结合,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重庆市卫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