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渝北网
1362017579168907264
渝北新闻网
渝北
位置: >> 网站栏目 >> 新闻 >> 综合
2024年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渝北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来源:渝北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遵 2025-04-16 10:50:27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上下团结实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经济活力,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体呈现提质向上、持续向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9.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34.7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07.20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827.17亿元,增长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32.7:66.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798元。

图片1.png

图1 2020-2024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片2.png

图2 2020-2024年渝北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28.9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6.4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0.2%。年末户籍总人口165.15万人,比上年增加4.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4.28万人,增加4.61万人;乡村人口30.87万人,比上年减少960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81.16万人,女性人口83.99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6.6。全年出生人口14861人,死亡人口87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76‰。

表1 2024年年末渝北区户籍人口数及构成

图片3.png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新兴制造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6.7%,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917.7%;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0.4%,电子元件产量增长20.1%,电子工业专用设备产量增长89.5%。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6.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5%。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5%。限额以上商品零售中,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9.7%。全区各类市场主体#20.30万户,比上年增长4.1%,其中企业8.24万户,个体工商户12.03万户。新增市场主体3.20万户,其中企业1.16万户。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60万亩,粮食总产量11.27万吨,比上年增长0.6%,粮食综合单产356.48公斤/亩,增长0.2%。

全年谷物产量8.21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稻谷产量4.72万吨,玉米产量3.49万吨。蔬菜总产量33.34万吨,增长2.7%;园林水果产量8.03万吨,增长5.1%。生猪出栏6.88万头,比上年下降11.5%;牛出栏972头,下降4.1%;羊出栏6857只,家禽出栏152.32万只。牛奶产量4029吨,增长2.1%;禽蛋产量4910吨,增长0.7%。

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提质。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新认定重庆名牌农产品10个,累计授权“巴味渝珍”产品34个,26个产品纳入“花果渝北”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培育规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7家、市级农产品加工“双百”企业7家、市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佳企业”4家。乡村面貌持续改善,改造农村危旧房989户,新创建市级美丽庭院440个,探索总结出“乡村管家”“铜锣山下小讲堂”等有效治理模式。

表2 2024年渝北区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图片4.png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6.8%,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产值增长0.2%,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27.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3.2%。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9%,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增长55.2%,通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9.1%,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4.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总产值增长12.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59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利润总额156.01亿元,增长77.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3.2%,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

表3 2024年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图片5.png

全年实现建筑业注册地总产值889.19亿元,比上年下降14.2%。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5.0%。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4761.59亿元,增长12.5%;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175.25亿元,增长5.7%。

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增长29.6%,化妆品类商品增长69.7%,金银珠宝类商品增长29.5%,日用品类商品增长31.1%,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增长29.9%,家具类商品增长3.6%,通讯器材类商品比上年下降20.2%,石油及制品类商品下降4.2%,汽车类商品增长10.2%,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69.7%。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出口1141.1亿元,进口520.8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5.9%。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7.5%,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6.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5.0%。

全区共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83个,完成年度投资490亿元,投资完成率102%。分类别看,产业项目67个,完成投资319亿元;基础设施项目53个,完成投资146.8亿元;民生项目63个,完成投资24.2亿元。

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63.81亿元,比上年下降20.5%,其中住宅销售额287.85亿元,下降18.9%。商品房销售面积367.42万平方米,下降25.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10.84万平方米,下降21.5%。商品房施工面积3085.86万平方米,下降14.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912.97万平方米,下降16.0%。

表4 2024年渝北区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及增速

图片6.png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3570.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公路客运548.00万人次,增长15.4%。货物运输量4032.85万吨,比上年下降3.4%,其中公路货运2925.00万吨,下降0.9%。空港旅客吞吐量4867.70万人次,增长9.0%;货物吞吐量46.95万吨,下降21.0%。

表5 2024年渝北区主要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及增速

图片7.png

全年邮政业完成各类函件83.87万件,各类包件3732.30万件。实现邮电业务收入2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年末移动通信基站数22693个,其中5G基站9548个。全区电话用户总数257.21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230.64万户。

七、财政和金融

全年渝北全域(含两江)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148.1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9.7%。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06.44亿元,增长1.2%。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33亿元,增长14.8%;教育支出54.29亿元,增长0.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95亿元,增长6.7%;城乡社区支出93.09亿元,增长19.3%;农林水支出9.75亿元,增长7.3%;交通运输事务支出7.06亿元,增长102.9%。

全年渝北板块(不含两江)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税收收入46.5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3.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0.71亿元,增长0.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57亿元,增长17.3%;教育支出28.72亿元,增长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82亿元,增长11.9%;交通运输事务支出3.80亿元,增长39.1%。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73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存款余额7378.18亿元,增长2.5%;贷款余额9949.00亿元,增长2.5%。保费收入61.61亿元,增长14.4%。在库新型金融企业108家,全年营业收入236.50亿元,增长3.9%。

图片8.png

图3 2020-2024年渝北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全区拥有银行分支机构143家,其中一级分行11家,一级支行或二级分行132家;保险机构43家,其中一级分公司10家,二级支公司33家。累计注册新型金融机构400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59家,股权投资公司265家。共有证券机构645家。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年新建山城绿道5.58公里,补栽绿植灌木5.9万余平方米,修剪绿植灌木458万余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0余万平方米;改造车行道6万平方米、人行道5.5万平方米,完成雨污水管网18公里。安装便民座椅77套,新增小微停车位810个,整治窨井盖3319个,提档升级生活垃圾投放点(站)1671个,市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利。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能源消耗量45.6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天然气12683.41万立方米,柴油5624.73吨,汽油2702.15吨,电力22.81亿千瓦时。

全年完成森林抚育面积4352公顷,育苗面积447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0.4%。年末全区拥有国家A级景区7个,其中,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4个。

全年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311天,优良率达85.0%。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2.5μg/m3。全区国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大中型湖库水质达标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实现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全区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3.7分贝,比上年上升0.4分贝,网格达标率为100%。城区道路交通噪声昼间为62.5分贝。

全年平均气温为19.2℃,比上年上升0.6℃。全年总降雨量953.9mm,比上年下降452.4mm。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69元,比上年增长3.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10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6606元,增长3.5%;人均经营净收入3659元,增长5.6%;人均财产净收入4981元,增长1.0%;人均转移净收入10265元,增长3.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077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4%,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2元,比上年增长4.1%。

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人均经营净收入分别为12362元、6193元,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8%、22.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85元,其中用于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占总消费支出的34.5%、19.6%、13.8%、12.3%。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图片9.png

图4 2020-2024年渝北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图片10.png

 

图5 按收入来源分渝北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占比 

年末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为115.66万人、53.56万人、64.75万人和56.1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3.0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7.6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88万人。

年末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为6803人,比上年减少249人。其中,城镇低保1959人,农村低保4844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784.7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750元/月和610元/月,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7%。全年累计临时救济950人次。全年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优抚对象6342人。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达到129.2亿元,比上年增长7.0%。科技型企业总量达到85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448家。建成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9家,其中国家级7家、市级12家;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9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7家#。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市级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20家,其中国家级6家。

全年专利授权803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2394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总量11487件。有效商标注册总量99087件,中国驰名商标20件。年末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9家。

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学校593所,其中普通中学56所、职业学校6所、小学105所、幼儿园42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人数为7.13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招生3.62万人、职业中学0.49万人、小学招生3.02万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9.63万人、1.54万人、16.97万人,毕业生数分别为2.53万人、0.55万人、2.31万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7.51万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31.33万册,借还图书63.65万册次;文物藏品4519件,藏品参观28.30万人次;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8.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实现旅游收入192.32亿元,增长7.7%。

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卫生机构1109家,其中医院、卫生院6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家。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801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7527张。卫生技术人员1339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381人、注册护士6471人、药剂人员458人。

全区拥有标准体育场21个,标准体育馆30个,全年举办运动会或体育比赛32次,拥有等级运动员1082人,等级裁判981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年末共有体育场地11560个,体育场地面积719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场地面积3.18平方米。体育公园13个,健身路径11472个,社会足球场地33块。

注:

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渝北统计年鉴2025》为准。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五经普数据,2020-2022年暂未进行回调。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的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体育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属板块,即不包含两江直属区(原北部新区)。

4.综合中的市场主体、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点项目、城市建设、科技中众创空间和企业孵化器数据等用#标注的段落或部分,统计范围为渝北区自主板块,即不包含两江新区在渝北区范围内的直管区域(两江直属区八个街道、龙兴工业园区、保税港区、悦来)。

5.公报中研究与试验发展数据为错年数据。

6.公报部分数据的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资料来源(以文中数据为序):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区医保局;市场主体、发明授权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委;对外经济数据来自区商务委;重点项目投资数据来自区发展改革委;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委、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机场客货吞吐量数据来自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管委会;航空旅客、货物运输数据来自四川航空重庆分公司、国际航空重庆分公司、西部航空重庆分公司、重庆航空;邮电数据来自区邮政分公司、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金融服务办;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建委、区城管局;森林面积数据来自区林业局;噪音、空气、水质监测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气温、降水量数据来自区气象局;城乡低保数据来自区民政局;优抚对象数据来自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中心。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渝北调查队。

渝北网
渝北掌媒客户端
Document

主办单位: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本站所刊发的所有稿件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渝北区空港大道468号 联系电话:023-67829877 邮编:401120

备案号:渝ICP备2021013806号-2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463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号:50120210006

技术支持: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