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迭代升级,开启渝北工业新局面
工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43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3512。5亿元,连续15年领跑全市。
从主要指标看“进”的力度在加大
上半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1990。8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全市11。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1/7以上。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9%,高于全市平均1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近90%。
从产业体系看“稳”的态势在巩固
上半年汽车、电子两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710。2亿元、增长22。9% ,占全区比重85。9% 。汽车产业实现产值821。8亿元、增长53。3% ,高于全市22。9个百分点。电子产业实现产值888。4亿元、增长3。9%。
从发展动能看“新”的活力在增强
新增市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416个、国家级研发平台6个。上半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6家、科技型企业757家,均为全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6%,是全市平均两倍多。
从数字变革看“优”的生态在繁荣
全区新增软件企业724家,新增从业人员1。1万人、增长26% ,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8亿元、增长16%。成功申报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构筑高质量产业体系,厚植发展底色
一是深耕链主链长,聚合集群发展。
对标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谋划打造“2335”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强化招新引优,借势借力发展。组建3个驻地招商工作组、5个产业链专班。今年以来,上半年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7个,合同投资465亿元。
三是加强区域合作,协同联动发展。
川渝高竹新区累计入驻企业201家,比三年前新区成立时翻一番。上半年,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8。7亿元、增长8%。两江板块实现工业产值1278。2亿元、增长25。4%。
(二)打造高标准产业能级,提升发展成色
一是稳抓亩均论英雄改革“提质”。
成功收回闲置土地1000余亩。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达到1213万元、亩均税收达到39。4万元,今年上半年亩均税收增长6%。
二是抢抓产业数字化变革“赋能”。
累计入库“启明星”企业6家、市级“瞪羚”企业12家,8家企业入选国家鼓励的软件企业。累计发布应用场景8批100个,总投资14。5亿元。
三是紧抓产业绿色化发展“增效”。
上半年,全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8。7万辆、增长16。5倍,占全市新能源整车产量的22。3%。
(三)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彰显发展特色
一是围绕产业升级培育优质创新主体。
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180 家、科技型企业8208 家,分别占全市15。6%、12。5%。上半年,118 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55。4 亿元,全市第二。
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攻关。
53个项目获市级立项支持,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引导企业投入超6000万元。
34个项目获市级科学技术奖,3家企业获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长安软件获企业技术创新奖。
三是对标一流打造具有竞争力创新生态。
上半年新增市级孵化载体4 家,总量达到38家(其中国家级19 家),入孵企业团队1920家。
(四)壮大高效能市场主体,增添发展亮色
一是多措并举培育企业主体。
今年以来,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近200家,累计培育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00余家、国家“小巨人”企业51家。
二是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累计入企走访5000余家次,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30余件,安排各类产业扶持资金7。5亿元,为企业减免税费3。7亿元。
三是尽心尽责强化要素保障。
上半年,新增融资担保104笔,撬动银行融资1。5亿元。截至6月末,全区制造业贷款余额550亿元、增长24%。
紧握趋势、固本开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实现新作为
力争今年全区工业产值规模达到4200亿元,2027年突破70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渝北工业”。
(一)把准风口、乘势而上,不断增强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整车企业龙头引领作用。
二是助推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
三是加快核心配套优链强链补链。
(二)夯实根基、企稳求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全力推进“智改数转”。
二是推进板块协作联动。
三是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
(三)面向未来、前瞻布局,积极拓展发展赛道。
一是加强未来产业招引。
二是推动“满天星”行动计划走深走实。
三是着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新体系。
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回顾过去,我们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唯实争先,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提质建设先进制造业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教育科技强区,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干出新精彩、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