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周新宇)年终分红、喜气洋洋。近日,木耳镇金刚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举行第二届成员分红大会,3600余名股东喜提分红——总计36万余元现金和价值36万元的“年货”。“集体有了钱,股东也快乐!”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股东们拿着分红现金,提着新鲜的秀珍菇,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金刚村村民喜提分红
年终分红是金刚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产业兴旺好路子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金刚村坚持党建统领,扎实推进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以创新社会治理、助推产业振兴为抓手,探索出了一条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强治理的乡村振兴新路。如今,这里小桥流水、风光秀丽、和美富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景在这里徐徐展开。
产业兴:
瞄准特色产业 增强造血功能
记者近日走进金刚村,满眼都是藏不住的富饶美景:丘陵山地四处是忙忙碌碌的生产场景,白墙青瓦间是村民一张张绽放笑颜的脸。
金刚村距离两路城区不到20公里,210国道、南北大道贯穿其中。如今,这里充分发挥良好的区位优势,打响特色品牌产业,持续增强农村发展造血功能。
为解决产业空虚问题,金刚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17年开始,围绕建强一个懂经济的党支部、探索一种集体经济运行模式、培育一批带动增收致富产业的思路,不断做大做强集体经济。
同时,金刚村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联合社的基础上,又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推动“五个振兴”,让农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如今,金刚村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起了占地2600平方米的有机肥腐熟基地,发展柑橘3000余亩、生态养鸡3000余只,打造了食用菌智能工厂,日菌包生产能力可达2万袋,走出了一条“食用菌——有机肥——经果林——林下养殖”的循环发展新路子。经过多年发展,金刚村集体经济资产已达5680万元,在2019年至2023年,每年实现收益超100万元,金刚村从以前的“空壳村”转变成美丽的新乡村。
金刚村党总支副书记倪杰告诉记者,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共280余万元。同时,村民通过就地务工、分红等方式,人均收入达到3万余元。“下一步,我们将在维护好原有产业扩容增量的基础上,拟再增加传统手工面、新建一个草莓蔬菜体验园等,延长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拓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争取来年让全村分享更多红利。”倪杰表示,接下来,金刚村将通过延长产业链、强化品牌塑造、搭建线上线下渠道等方式,引导群众参与、引入市场主体,充实集体经济发展力量。
乡村美:
保留原始风貌 环境提档升级
如今的金刚村,一栋栋农房整洁靓丽、错落有致,农家院落幽静雅致,房前屋后水渠碧波荡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丘陵田园风光。
美不胜收的乡村新貌画面得益于2016年开始的人居环境整治。整治后的村居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秩序、环境面貌大幅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得到完善,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了从“有居”到“优居”的美好生活。
走进涂家庄,干净整洁的人行便道蜿蜒曲折,川东民居错落有致,文化广场风格独特,废物利用的景观小品别有致趣,蕴含着浓浓巴渝乡愁的院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手一拍便是大片。
如何展现特色风貌?坡屋顶、小青瓦、灰屋脊、白瓦头、三角檐、木门窗、白粉墙、石墙裙,这是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格局。涂家庄紧扣这八大元素,结合地域文化,保留当地原始风貌,结合现有建筑及周边环境进行修缮,“整”出了农村新风景,“改”出了村民新生活。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村民的殷切期盼,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尚更是村民的生活追求。涂家庄门前院内花香四溢,垃圾分类桶、公共厕所一应俱全,村规民约上墙、推行村民自治,村民成了文明乡风的树立者、维护者和受益者,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改善,农村新风尚逐渐形成。
涂家庄只是金刚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青坎院子、唐家湾……金刚村的一个个老院落变身美丽村落,在人居环境整治之后绽放出勃勃生机。
乡风和:
小切口大治理 提升治理水平
曾经的“空心村”变身美丽乡村,村民们鼓了口袋,心情也更舒畅,乡村治理探索出不少新路子。遇上烦心事、吵架拌嘴等,村民常到村里的“情理堂”找调解员说情说理。调解员里既有村干部和乡贤,也有律师、民警等。
金刚村村民在“情理堂”议事
本组图片由记者 胡瑾 周新宇 摄
“情理堂”是金刚村创建的乡村治理示范点,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近年来,金刚村党总支积极探索社会治理,以“党建统领、治理先行、乡村振兴”为总思路,通过开展“三互活动促自治、四人说法促法治、五风润德促德治”,不断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既真正从源头上减少了社会矛盾、破解了社会难题,又推动了乡村振兴,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遇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情理堂’因此而来。”金刚村党总支书记石元介绍,2023年,“情理堂”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次,邀请专家开展各类法治宣传40余次。
邻里关系和谐,乡风也更淳朴。73岁的党员陈义全和几名老党员一起,成立了一支“帮帮队”,哪家农活需要帮忙,哪家拌嘴需要调解,就出现在哪家的田间地头和院子里。如今,村里所有党员及不少村民都加入了“帮帮队”,发挥各自所长,为乡亲排忧解难。
协商议事,自治有序。该村设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三会”组织,以自治为核心推出“三互”活动。通过“困难互帮、矛盾互解、大事互商”,促进邻里互帮互助,实现村民矛盾院舍解决,让村民参与到发展决策中来,实施“三事分流”,以院落、楼栋为单位,每3-5户一组,强弱搭配,共建130个“三互”小组。同时,该村成立“陈师傅”帮帮队、“周嬢嬢”解困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真正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2020年以来,该村累计开展困难互帮51次,矛盾互解16次,大事互商3次,有效夯实法治建设基层基础。
如今,美丽金刚村,矛盾解了,人心更齐了,乡村更富了,日子更美了。
村民感言
村民蒋永国:
“家乡产业旺,家门口就能打工!”
现在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兴旺,果树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就近务工的机会。虽然我年岁不小了,但是过去那一身种植本事都还派得上用场,除草、摘果、管护这些活儿都还能做。果园务工一天的工钱是80-100元,如果勤快点的话,一年算下来我务工的收入也有1万多元。真是多亏了村里发展好,我们老年人在家门口务工就能让荷包鼓起来!
村民倪尔书:
“家门口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跟住在城里一样!”
如今,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乡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了,跟住在城里一个样。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设备越来越齐全,下棋、绘画、书法、手工,样样都有。还有城里的社工,她们定期到村里来,送上免费的知识课堂,帮助我们提高文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
脱贫户曾凡珍:
“感谢党和政府,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在党和政府扶贫好政策的帮助下,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家里的生产生活都步入正轨,养起了鸡鸭,帮扶单位还帮助销售,我很感动。我家还种了一亩红薯,也增加了收入。多亏赶上了好时代,让我们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也遇到了热心肠的帮扶干部,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生活好了、心情好了、工作积极性也高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也一定会像竹子一样节节高!
记者手记>>>
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木耳镇金刚村的美丽与富足,是我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一个产业兴旺的新乡村,它给了我们几点启示——
要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出实绩。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要在打造美好环境上下实功。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打造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在培育乡风文明上出实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增加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以村规民约、新乡贤、家规家训等方式,激活乡村的自我净化和纠错能力,塑造现代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不仅关乎“三农”,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才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