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止于草莽之间”。广告业从来就不是寻常人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永远都在发生着别出新裁的人与故事;在这个江湖里,没有天才,只有经验的积累。
在渝北众多的广告业创业者中,80后广告人范大春是一位颇有故事的年轻人,他的创业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没有天才,只有经验的积累。范大春说,每一代人都有一个事业心,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中国的企业在飞速发展,亟待被世界认知,而这正是广告业赖以生存与壮大的契机。“为广告而生,也时刻准备着为广告而挥洒汗水。”范大春说,从他创立重庆凡卡广告有限公司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决定与广告相伴一生了。
△2003年,来自偏远农村、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范大春在广告公司打工了一段时间,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对于艺术创造力的约束。于是,便斩钉截铁地选择了辞职。也正是在那一年,他凭着对广告业的热情,揣着极少的创业资金,一头扎进了广告圈,自己做起了广告公司。“找业务、加班到深夜、一天只吃一顿饭、去图书馆‘蹭’免费专业书、40度高温连续户外安装、赔钱做项目……创业这些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如果选择要做一项更有意义、更加长远的事业来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喜欢很重要,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这是我的个人理想。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有激情并且把事情做到最好。”徜徉广告业14载,范大春极少像很多创业者一样抛头露面、请客吃饭,他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琢磨市场、专研业务。在当下这个貌似大家都在追求更确定的“商业模式”,害怕错过每一个风口、害怕没能上车的时代,范大春打趣地说,自己这种追求 “精神上岸”的人,可能是广告创业界的“异类”。
△范大春一直相信“一天之计在于晨”,貌似这个时间段头脑更加清晰灵活。拿着清晨就写好的工作计划,08:30,范大春准时来到公司,以晨间短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们团队每周都会有一个例行会议,各个部门会对上周工作情况进行反馈和回顾。同时,团队会一起商量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瓶颈,大家各抒己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范大春告诉记者,自己的广告公司规模虽不算很大,但接单量却不少,要将每一个项目保质保量完成,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和艰辛的付出。
△开完会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范大春就陆续接到了客户打来的电话:“海报需要做多少份?大小呢?” “折页和海报量很大,展板有20多幅,如果都用亚克力来制作的话成本就比较高……”范大春一边仔细地向客户报出项目预算,一边敲着计算机逐一核算。记者观察到,他并不像生意人一样推销价高方便的产品,反而提醒长期合作的客户要注意核算成本。“我们很多客户都是长期合作的,广告的目的在于传播效果更佳,在呈现效果和利润比之间,我们一直坚持找到更好更实在的方式。”
△对于一些案头设计工作,范大春一定会亲自上手,参与到项目的策划、设计和后期的制作等工作中去。他始终认为,广告创作中最重要且将影响到最终传播效果的就是广告策划与创意这一环节。这些年,范大春笃信一点,即:好的广告策划与创意,就是要让客户用最少的成本损耗,创造最高的广告效果和产品营销标准。
△当然,对于这一点的认识,范大春坦言,自己也是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刚创业那两年,手上的项目不多,公司为了维持日常运作,基本上都是做一些印刷类工作。因为耗时长、费脑力,极少涉及到广告创意类项目,所以,公司在设计这一块很落后。有一次,一个极好的项目,客户看中了团队的认真负责和印刷质量,正是因为他们在策划创意这块几乎“空白”,最后白白丢了这个好项目。恰恰是因为这次挫败,让范大春幡然醒悟,决定加强自身学习,也大力培养创意设计人才。 “那次失败的经历让我充分意识到了我的短板在哪里,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错误的方向上奔跑,就会让工作落后。”范大春一直对这段经历耿耿于怀。
△“说实话,创业之初案头设计工作做得更多,现在倒做得少些了。”回忆起创业的时候,做设计工作忙到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与妻子熬通宵更是家常便饭,回望过去走过的路,那些奋斗过的日子依旧闪闪发光。“虽然回头看起来,创业成功依然是一个低概率事件,但只要找准了方向,不断尝试,坚持不懈,就有可能提升成功的概率。”范大春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转行,但这两年,他一直在攻读MBA,得到了一些新的启发。“而今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多,规模和场地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一直在考虑公司未来的规划和打算,将目光瞄准了时下的热门——‘人工智能’。比如设计出一款专业的广告软件,对前期测量、预算、初步设计等进行自动生成,可以省去很多时间,提高自己和客户双方的办事效率。”论及行业发展和自己的规划,范大春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算是新的征程吧,如果有一天失败了,我依然还会坚守自己对于广告的这份信念,因为它首先是我热爱的,其次它也是我最擅长的。做事情,与其弥补自己的短板,不如发挥自己的优势。”一向执着的范大春说道。
△工作繁忙的时候,范大春和员工们会选择叫外卖来解决午饭,他喜欢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围坐一席,聊点专业外的“八卦”,据说这是为了时刻保持广告人的“新锐”。
△记者注意到,这里并不像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更像一个很新派的咖啡馆。公司位于一片漂亮的别墅区内,整栋办公室为当下时新的loft+新工业风格,内部为开放式办公环境,一楼外四周都是花园,二楼、三楼也全有露台,精心布置了花草、遮阳伞和休闲椅。范大春笑着说,希望这些开放的空间能带给员工更多的放松感,工作累了到户外呼吸下清新空气,喝杯咖啡,更能激发创作热情。
△在午休前,看一会儿书是范大春由来已久的习惯,这得益于创业时他就有的不断充实自己的那股“钻劲儿”,那时候的他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工作之余,去往书店翻阅相关书籍,不断充实提升自我。“那时看的主要是专业方面的书籍,现在看的是公司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了。”范大春笑着说:“毕竟,管理工作不是我的强项,还需要加强。”
△午后,一位按约定时间前来的客户来到了公司,与范大春商量着最新一期设计排版出来的某杂志具体事宜。一天下来的工作或许琐碎,但让范大春感到十分充实,他坦言,在工作日从来没想过自己有忙里偷闲的状态,要是真闲下来,肯定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16:00,范大春按工作计划前往空港广场,对即将完工的便民项目“幸福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一手按住尺头,一手拉动卷尺,用膝盖固定尺身,细细测量,再用手机记录下数据,一套动作下来轻车熟路。“这个小书屋大体来说是完工了,但还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做得更美观,我们会进行后期的美化完善。”范大春指着一处小标志介绍到,广告人似乎都有点强迫症,喜欢把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做到圆满,呈现出最好的视觉效果和使用体验。
△临近下班时间,妻子和岳母带着儿子希希来到了公司,准备和他一起回家。“希希是我和妻子的小儿子,才一岁多,没完全学会走路。”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范大春脸上满是笑意,“我喜欢一大家人住在一起,有时候带着一身压力和辛劳回家,听到孩子们簇拥过来叫着爸爸,吃着妻子和家人准备的美味饭菜,就是我最大的‘治愈’。”
△采访即将结束,聊到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范大春说家庭和睦幸福固然很重要,但理想和事业基于男人的重要性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的理想就是立足于重庆本土,希望成为西南地区广告行业的领跑者,继而也能成为创新能力与专业精神的文化传播机构。理想可能有些远大,但不想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呢?”范大春坚定地说。
是啊,理想很贵,却可以让人从走得好到走得远;理想也很难,却能带人忘掉一时一刻的沮丧,剑指天边。范大春说,他愿意用这把心剑推开自己在广告江湖里的理想之门。
文字:宋璐遥
摄影:任天驹
编辑:谢媛媛
责编:周精丹
编审: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