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125448243400704
渝北新闻网
位置:
种植歪嘴李20余年,六旬老党员用双手开创致富路
来源: 渝北新闻社 编辑: 陈遵 2018-07-20 15:02:45
“印盒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丘陵庄,崎岖山路多凼凼,出门就要杵棒棒。”上世纪80年代,在统景镇印盒村,这首歌谣风靡一时,被视作是当时印盒村交通不畅、经济落后的生动写照。随着一种名为“歪嘴李”的农作物引入到


“印盒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丘陵庄,崎岖山路多凼凼,出门就要杵棒棒。”上世纪80年代,在统景镇印盒村,这首歌谣风靡一时,被视作是当时印盒村交通不畅、经济落后的生动写照。

随着一种名为“歪嘴李”的农作物引入到印盒,这个荒凉的小山村渐渐开始向着好的方向蜕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印盒“歪嘴李”已成为享誉全市的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超过一万亩。印盒村民用辛勤的劳动摆脱了过去的贫困面貌,换来了不断变得更美的村容村貌、日渐鼓涨的荷包,日子也充满了盼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歪嘴李”种植大户周大云,看看印盒村民是如何在劳动中收获幸福与希望的。



早上5点半,太阳还没出头,周大云便趁着凉快的时候来到李子林,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只见他熟练地挨个检视着枝头的李子,碰到个头合适的就摘下来,放进随身携带的筐里。



这段时间正是收获的旺季,周大庆一个人忙不过来。恰逢今天有相熟的商贩来收李子,他便叫了自家几个亲戚一起到李子林里帮忙采摘。“天儿热了,早上来摘,也凉快。”周大云告诉记者,“顺便也当锻炼下身体。”



周大云今年66岁,种植歪嘴李已经有20多年了。他家种植的李子林约有8亩,位于茅岭坡,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最开始他只种了23亩,后来慢慢发现种李子比种庄稼效益好,家里的地就都种了李子。“当时周边好几户村民看到我种了,也跟着我种。他们说,周大哥是党员,我们跟着他种肯定没错!”说起自家李子林,周大云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一样,滔滔不绝。



老周家的李子林在一片山坡地上,所以每次采摘他们总是一人背一个背篓,拎两个小筐,把背篓搁在林外平坦处,人就带着筐子进林,等手里的筐子都装满了,再出来把筐里的李子腾到背篓里。



提起今年的收获,周大云说,今年天气好,李子产量也好,自家这78亩地就能产一万多斤,但相对的,收购价格就不如去年了,综合算下来,反而是去年的收入要更高一点。“去年的李子最大的1斤能卖到8-10元,今年一般1斤就3-6元。不过商品就是这样,多了就不容易卖起价,但还是得卖掉才有收入。”周大云说。



最近一个多月,周大云几乎每天都要卖出几百斤歪嘴李,由于李子林都在坡上,所以这几百斤李子都得靠周大云和家人背上背下,虽然每次路途不长,但依然很辛苦。



△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刚下过雨,进出李子林的山路上长了不少青苔,加上散落的李子,整条山路很滑,周大云进出的时候,都得用扁担杵着,一步一步慢慢走。



虽然早上温度还不是很高,但往返多次后,周大云已是满头大汗。早上9点多,他终于把李子背到了与小贩约定的地点。小贩与他早已相熟,不需要周大云多说,就开始仔细查看起李子的品质来。“我们都是按李子大小来确定价格,今年产量多,收购价要比去年低一点,最好的能到18元。”收李子的小贩告诉记者。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周大云告诉记者,随着李花赏花季的举办,印盒村的基础设施好了很多,卖李子更方便了。“以前路不好,很少有小贩进村来收,我要自己联系车把李子运到镇上去卖。交通好起来以后,特别是李花赏花季搞起来了,来的人多了,小贩也愿意自己进村来收了,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卖李子。”



与小贩告别后,周大云今天摘下的李子还剩了不少。他让家人和帮忙的亲戚先回家,自己把剩下的李子腾了一篓到背篓里,其余的留在原地,然后走向村委会。“目前正是收李子的季节,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也帮村民们联系了卖李子的渠道,如果村民愿意,可以把自家李子背到村委会过秤、收钱。”周大云告诉记者。一路上,满满一背篓的李子压弯了他的背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



几分钟时间,周大云就到了村委会。走进村委会,地上已经放了不少塑料筐,不同的塑料筐里是个头不一的李子。周大云在同村村民的帮助下,把背篓里的李子分类、称重。



忙活了差不多半小时,周大云背篓里的李子终于全部清空,村里工作人员在分类记账,周大云在一旁等着收钱。



从村委会里出来,周大云又回到了之前堆放李子的地方,把剩下的李子装好,准备背回家。回家的路上,周大云碰上大哥周大仙,看着他背着、拎着的李子,周大仙问他准备怎么处理,周大云说:“先背回家,可以装进礼盒,卖给散客。”周大仙看他满头汗,主动提出帮他把李子背回家。



回家后,两人坐下休息聊天。这时候,周大云也没歇着,拿来事先准备好的礼盒,把李子小心地放进去。“这些都是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可不能浪费。”周大云说。




周大云的家就在印盒广场旁边,是他几年前修的新房。这是一栋三层小楼房,是农村这几年时兴的白底女儿墙样式。“这些年,我们村里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村民通过种李树、发展农家乐,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现在,我们村正在发展新的产业,虽然我已经60多岁了,但作为一名党员,我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好党员带动作用,为村民服好务,为村子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周大云说道。


文/王彦雪

图/胡瑾

编辑/唐菲

渝北网
渝北掌媒客户端
Document

主办单位: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本站所刊发的所有稿件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渝北区空港大道468号 联系电话:023-67829877 邮编:401120

备案号:渝ICP备2021013806号-2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463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号:50120210006

技术支持:重庆华龙数智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