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6125439703797760
渝北新闻网
位置:
原创丨几代人的高考记忆:走过无悔青春 触摸梦想的形状
来源: 渝北新闻社 编辑: 陈遵 2018-06-04 10:07:39
有这样一段经历,浸透着汗水,在记忆中沉淀出别样的光彩。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也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恢复高考四十一年,高考照亮了无数人的未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无数年轻人通过“

有这样一段经历,浸透着汗水,在记忆中沉淀出别样的光彩。对大多数人来说,高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捷径,也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恢复高考四十一年,高考照亮了无数人的未来,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无数年轻人通过“高考”,第一次触摸到了梦想的形状。


【回忆】

点击下方视频一睹为快


1977

抓住改写命运的钥匙

金山科技集团党支部书记 许杰


1977年秋,在得知“恢复高考”时,17岁的许杰已经作为“知识青年”被分配到湖南湘乡的农村好几个月了。在铺天盖地的各路消息中,他模糊地意识到,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要来了。


“我很快明白,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遇,必须报名参加高考!”许杰说,干了好几个月农活,脱离了学校和课本,他的复习之路并不轻松。考试定在冬季举行,只剩3个月左右准备。“只好把以前的课本找来读一读,东拼西凑地积攒参考的底气。”


当时没有高考的概念,像许杰一样摩拳擦掌准备改写命运的知青们,一边复习,一边等待着命运的选择。考试当天,许杰独自步行了30多里地前往考场。第一次放榜,看见自己名字的那一刻,“彷佛听见了命运之门转动的声音。”就这样,他顺利考入湖南湘潭师范专科学校(今湖南科技大学)数学系。


经历高考脱颖而出,许杰的人生就此改变。1985年,他又考上了长沙铁道学院(今中南大学)数学系研究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这在当时都是百里挑一的事。”他说,自己是大学同学中第一个考研成功的,高考,成就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百里挑一”,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988

满怀“鲤鱼跃龙门”式的兴奋


渝北中学教师 邹光远


1988年,邹光远在江北县第二中学(今渝北中学)上高三。面对高考,他的兴奋和期待远远多过紧张。那时,“大学生”依然是稀缺资源,出身北碚静观镇的邹光远只能从老师的描述中去猜想关于大学的一切,“很想走出农村,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考大学是我唯一的机会。”邹光远说。


当时,学理科仍然要考政治一科,他要花费不少时间背诵政治知识点。大考在即,每晚睡觉前邹光远都喜欢把各科知识回忆一遍,他知道,这些知识背后藏着自己改写命运的钥匙。


那时,高考定于每年7月举行,闷热的夏天,山城温热的风徐徐吹进考场,将邹光远对未来的渴望吹得高高的。走出考场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或许是渴望改变的念头太强烈,高考结束后,邹光远曾连续几晚梦见自己在算题。


高考成绩一出,邹光远被四川师范大学录取的消息立刻传遍了生产大队,“生产队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好长一段时间,他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名人”,替父母长了脸,也撑起了家族的希望。


1988年秋,邹光远背负着沉甸甸的期望只身前往成都,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江北县第二中学任职,站上三尺讲台,实现了走出农村,教书育人的理想。


1998

回头仍能看见追梦路上的少年


新媒体从业人员 魏国炜


1998年初,大多数同龄人仍在挑灯夜读的时候,18岁的魏国炜已经踏上了自己艺考之路。穿过1月的寒风,怀揣18岁的梦想,魏国炜人生中头一次离家远行。搭乘绿皮火车,从老家河北石家庄出发,奔赴全国各地的美术院校参加考试,构成了魏国炜高考之路的前半段。


对艺考生来说,高三的时间被拉得格外漫长。从年初开始,全国各大美院招生工作正式启动,魏国炜就开始了忙碌的准备。独自购买火车票、寻找住宿、和同学们一道搭乘火车前往北京、沈阳、杭州等城市参加考试,“像上京赶考,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旅途。”


在参加中央美术学院艺考时,他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央美油画专业设有绘画创作环节,由考生自由发挥,“没有静物参考,全靠自己构思和想象,第一次体会到了创作的压力。” 好在凭借稳定发挥,他拿到了90多分的好成绩。艺考结束后,他开始紧锣密鼓地复习文化课。紧张感提前透支,临近高考,魏国炜反而卸下了包袱,“有种上船补票的感觉,只差最后一步就能考上理想大学了。”魏国炜说。


遗憾的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受限,魏国炜没能考中第一志愿,转而被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动画专业录取。幸运的是,毕业后他初心未改,一直从事动画设计工作直到今天。回望来时路,尽管没能进入心仪的大学,他仍然感激高考给予的馈赠,“高考是一段不能忘记的经历,帮助我找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2007

朝着共同目标,全力以赴心中的梦


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双龙大队民警 刘宸


2007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帷幕,涪陵五中的应届考生刘宸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了高考考场。她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父母并没有给她太多压力。对80后的刘宸来说,她很难体会到长辈们将高考视为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的感觉。


高中三年,语文一向是刘宸的拿手科目,但高考时却出了岔子,“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五分钟,我还在写作文,心态一下子崩了。” 刘宸说,铃声响起时,自己的作文刚勉强完成,自觉发挥失常的她十分挫败,在同学的搀扶下走出了考场,“当时就有种想要放弃的感觉。”


好在经过短暂的休整,刘宸的情绪有所回转,继续参加了接下来的考试。考完最后一科英语,走出考场时,校园广播里放起了周华健的《真心英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刘宸的眼泪夺眶而出,“好多人都哭了,大家都明白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和同学们用力拥抱,互道再见,成为刘宸对高考最难忘的回忆。对她而言,学生时代,有一群人曾为了共同的目标倾尽所有,努力奋斗,在亲人、朋友和老师的陪伴下,走过这段难忘的岁月,是她最宝贵的财富。


2016

流过的汗和泪,都是青春最美的印记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大二学生 吴沛雨


2016年初夏,重庆求精中学高三学生吴沛雨仍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读理科讲究的是天赋,我觉得自己是‘笨鸟先飞’型选手,就一定要比别人更加努力。”


吴沛雨就读的“宏志班”聚集了全年级乃至全校最聪明的学生,同学中“卧虎藏龙”,当年中考时的全市第八名与自己同班,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整个高三,吴沛雨每天都复习到很晚,第二天又继续早起,大量时间花费在复习功课上。“除了晚自习,周末还要学习奥数,大脑高速运转,每天都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和优秀的同龄人并肩奋斗,成为了他高考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段。


在备考的冲刺阶段,父母和老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给了吴沛雨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也因为自己拼尽全力的努力,到了高考当天,吴沛雨发挥稳定,语文一科取得“开门红”,越考越顺,理综考出了250多分的好成绩,“英语卷子也做得极快,还抽空在考场上打了个小盹儿。”最终,吴沛雨顺利考入了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考前一个月是最紧张的,临考那几天反而轻松了。” 吴沛雨说,高考让他进入了好大学,在经历了备考的艰难过程之后,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心智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更重要的是,结识了一帮优秀的好朋友,和他们并肩走过青春。”


总编李劲松

编审杜 娟

责编周精丹

编辑范 竞

制作邱艾峰

文字柯 雨

视频陈道圣





渝北网
渝北掌媒客户端
Document

主办单位:重庆市渝北区融媒体中心(本站所刊发的所有稿件未经授权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重庆渝北区空港大道468号 联系电话:023-67829877 邮编:401120

备案号:渝ICP备2021013806号-2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463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号:50120210006

技术支持:重庆华龙数智科技有限公司